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為什麼成立生態雙和願景聯盟?

台北縣即將在年底升格為新北市,居住在雙和的我們,有沒有可能為這擁擠卻疏離的城市提供一個可以永續生活的未來?


作為在地團體,永和社區大學亟思以社區培力開展出各種公民參與的可能性。透過與社區/民間團體的初步討論,我們期待透過公民社會力量的集結,開始打造一個友善的、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態永續城市,成為這個城市真正的主人。

於是,開始了「生態雙和願景聯盟」的思考與行動。

生態雙和願景聯盟宣言 2010.09.07


曾經,雙和有過「花園城市」的夢想:蜿蜒的道路圍繞著綠地,人們優雅地與自然呼吸共生。但在早熟的都市化壓力下,當時的公園計畫,大多改為學校或住宅用地,而綠色街道在土地過度開發下也宛如迷宮。在市民缺席的都市化歷程中,我們犧牲了公園綠地、犧牲了生活品質,犧牲了人與人之間的親暱,也犧牲了參與的權利。花園城市變成了人口最密集、綠地最貧脊、人際最疏離的臥房城市。

今日的雙和,土地面積僅台北縣的1.26%,人口數卻高達台北縣總人口的16.75%,永和市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高達 41,275人,為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鄉鎮,遠高於台北縣的平均值1,890人,更是全台灣平均人口密度的65倍。然而,雙和的人均綠地面積只有0.5平方公尺,略大於一張報紙,僅台北市民享有綠地面積的十分之ㄧ;更甚者,公園綠地的不足只是雙和都市服務不足的一部份,雙和遭遇的課題還包括:

1. 公共設施嚴重不足,相對於高人口密度,包括學校、公園、社區活動中心、文化設施、…等公共設施皆有數量不足或品質未到位的情況;

2. 城市整體品質欠佳,人口密度過高,導致交通、就學、垃圾、居住、環境品質等問題;

3. 對台北市依賴性過高,成為臥房城市,缺乏都市自明性及自主發展生機;

4. 住民意識薄弱,對自己生活環境的關切不足。

永和市的都市發展在1980年代即已達飽和,二十年間我們不見政府面對上述的課題的積極作為,卻是放任城市生活品質持續惡化,尤其,各項都市建設缺乏市民的參與,僅止於妝點市容、消化預算,卻未能真正回應都市的課題與市民的需求。

面對政府的失職,我們再也不想沉默或等待,因此,我們集結了各個關心雙和發展的民間團體,組成「生態雙和聯盟」,並擬進一步推動「城市論壇」:廣邀市民參與「2010生態雙和願景系列論壇」,針對交通、生活、藝文、無障礙環境與綠地開放空間等課題,提出市民的訴求與期待,期待透過公民社會力量的集結,開始打造一個友善的、屬於民眾的生態永續城市。

新北市升格在即,在各項資源倍增的情況下,我們認為政府再也沒有推託的藉口,而應拿出魄力,透過大刀闊斧的作為,面對雙和都市發展的課題,帶給雙和居民值得期待的未來。

面對即將成立的新北市,我們要說:

我們受夠了,我們犧牲的公園、綠地、交通和生活品質已經夠多了,請政府拿出魄力回應雙和的都市發展問題,還給我們花園城市的都市生活品質。

我們受夠了,我們要對於都市建設的發言權,我們要住民參與的都市規劃過程,不要資訊不公開、少數人決定的公共工程。

我們受夠了,我們不要消化預算式的、無謂的都市建設,我們要在生態雙和的遠景下開展雙和的都會新面貌。

我們已經忍受夠久了,請正視我們的需求、正視我們的聲音。



生態雙和願景聯盟:陳若曦、鄭愁予、梁銘剛、陳曼麗、陳健一、OURs都市改革組織、千里步道籌劃中心、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中和社區大學、中華勇者瑜伽服務協會、天母磺溪保護會、仁愛公園護樹志工隊、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台灣小小生活文化創意推廣協會、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永和社區大學、生態綠商業有限公司、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呂欽文建築師事務所、秀朗社文史生態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崔媽媽基金會、經典工程顧問公司、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濰精慈善會、台北縣社區管理發展協會(前雙和公寓大廈聯誼會)、雙和護樹聯盟……個人與團體成員陸續增加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