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環境景觀設施減法之設計-張基義

環境景觀設施減法之設計 張基義(交通大學建築所所長)


台灣過去不重視建築、文化、景觀等專業,且未與土地結合,缺乏資源保護的觀念,以致累積成現在的文化習慣。公共建設因未重視景觀工程,已破壞島嶼自然生態景觀。因此,地貌與地景改造意義,不是「花大錢作大建設」,而是從環境整頓觀點,提出創意與還原自然景觀構想。


台灣過往偏重實用機能與硬體工程,忽略了環境景觀的空間美學與軟體經營,導致整體環境景觀支離破碎傭俗不堪。因此,要改善已臻飽和混亂不堪的環境景觀,就應該重新建立減法的空間美學觀。注意「減法設計理念」,大自然景觀之美永遠大於人造美,非必要不輕易添加人工設施於其上。

海洋型國家的美麗是「減法的美學」、大陸型國家的美麗是「加法的美學」。國人因承傳傳統的加法美學,認為繁華豐富是美,簡約樸素不是美。美學價值觀是一種文化,要轉變加法觀為減法觀並不容易,但是值得學習。尤其,台灣地區現今各項發展已過於飽和,環境景觀雜亂且無特色。要重建台灣環境景觀之美,我們需學習「少即是美」的文化、藝術觀念,乾凈的美麗、千錘百煉的美麗、樸素的美麗、纖細的美麗,以減法、簡化為原則進行環境景觀的改造運動。




1. 極簡主義、簡約主義Minimalism:從八十年代開始興盛的一種設計風格,追求極端簡單的形式美學。


 「自然Natural、基本Basic、簡單Simple」為定位,極簡主義代表新世紀的生活趨勢。


 「Less is more」簡約的豐饒,極簡主義仍是當代設計與生活的新趨勢,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靜坐冥思,食-天然生機飲食,衣-纖維表現新的自然風格,住-環保綠建築,行-步行、腳踏車與大眾運輸,回歸大自然最原始的生存方式,使生活簡單化,讓我們有更廣大的省思空間,並在喧囂的都市叢林中,心靈得到沉澱。

2. 減法的空間美學


 建築、地景與設施融合,避免過渡設計。


 人造景觀與自然景觀共構、共生、共存。


 減少過多材料的濫用與設施的拼湊。


 減少視覺上的文字與圖像暴力。

3. 背景工程:重點為統一規範的訂定。主題工程:重點為創意的發揮。背景工程與主題工程的區別,在於其設計的重要性無關乎工程尺度的大小,或工程金額的高低。



4. 環境景觀的新契機,在於介面的整合與新觀念的建立。


 農業景觀: 農委會、原住民委員會、退輔會

 森林景觀:林務局、原住民委員會、退輔會

 水岸景觀:漁業署、水利署、港務局

 工業景觀:自來水公司、電力公司

 交通景景:公路局、高公局、捷運局
 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營建署、觀光局
 國宅、新市鎮:營建署
 城鄉景觀:地方政府工務局、工商旅遊局、建設局、農業局、城鄉局、原民局、農業局、觀光局、流域管理局、都發局

長久以來,台灣公共工程設計費的計價是根據工程費的高低,導致無趣的設計搭配花崗岩石材的設計到處聳立,因為這種設計最不傷神,卻能達到最高造價,所以創意被徹底壓縮。優秀的設計師幾乎都不願碰觸公共工程的設計,原因不是利潤不足,而是設計新意幾乎無從發揮。小型公共設施的設計費必須要提高或以成本加工時法或統包方式處理,才能有發揮設計創意的可能。大到一個都市,小到一個街道家俱,都必須有清楚的規範以維持空間秩序與工程品質,也必須有充滿創意的設計以維繫空間的生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